8月20日至22日,安全应急学院“传承红色血脉,情系乡村安全”暑期社会实践队利用“三下乡”活动契机,走进“将军县”——湖北红安,瞻仰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历史纪念馆、烈士陵园,并探访谢正荣将军、程儒珍将军故居,采访了谢正荣将军故居文保员、程儒珍将军孙辈、“荆楚楷模”烈士陵园守护人,获得了大量珍贵的一手资料。
(一)
8月21日,红安大雨,实践队驱车前往太平桥镇谢家寨村谢家大湾,谢正荣将军故居文物保护员、邻居谢超和村支书谢喜明带我们参观了谢正荣将军故居。
土墙瓦房陈旧但保存完好,正屋墙壁上的展板向我们无声诉说着谢正荣将军战功赫赫的一生——十二岁参加革命,征战鄂豫皖,又参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在东北、四川守护一方平安。“这样一位将军,鞠躬尽瘁,大公无私,让我感觉到,看他的征战岁月像是在看一部传奇,写他的故事是一件很有盼头的事”实践队宣传组成员数管2102班王梓燚同学说道。
“就应该在这里进行红色教育,小孩子放学放假了在父母带领下可以过来学习。我们想把它打造成红色教育基地,让这种红色精神,革命先辈、将军们的奉献奋斗精神好好地传承下去。”文保员谢超在采访中说。
“谢家寨村是附近村子从军最多、征兵最多的,这些也是受谢将军影响,他们都想向将军一样,将自身投入到祖国大好河山事业的建设中去”村支书谢喜明自豪地说,“我的儿子去年也参军了!”
在采访过程中,我们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将军文化对于这座小村的浸染,“将军说小了是我们谢家寨的将军,往大了说是我们红安,是湖北,乃至全中国的将军!我们在将军的光辉下成长,更要学习他的无私奉献,爱党敬业。”文保员谢超也是一名党员,同时还身兼村治保主任,在接受我们采访前,他正组织抢修因暴雨被损毁的高压电线,他说,“作为一名党员,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是应当的,我对自己的要求就是绝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对得起良心!”
(二)
次日,实践队来到红安县北——七里坪镇熊家咀村,采访开国少将程儒珍将军的孙子程道金和“荆楚楷模”烈士陵园守护人姜能山。
程将军的孙子一家至今仍在乡务农,并居住在一层平房中,生活条件十分简朴。程爷爷的印象中,程儒珍将军是“一个忠厚人”。程儒珍将军一生两袖清风,其刚强正义的性情和清正廉洁品质让实践队员们印象深刻。“爷爷奶奶几十年坚持住老房,让我很感慨,有的人在争先恐后的攀比,而真正值得我们尊敬的人从来不宣扬什么。”实践队员数管2103班张雅婷同学谈到。
临近中午,实践队员稍作休息,正在村口吃泡面时,热情好客的曹宝丽阿姨一家将我们迎进了门。一进门,墙壁上的一张入伍照片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原来曹阿姨的儿子也在三年前应征入伍了,听闻我们此行目的,曹阿姨连忙从家中拿出了一本她爷爷的“因公牺牲证明书”,“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通过这次走访,我们对这句民谣有了更切身的体会与认识。
(三)
1930年的春天,红军在鄂豫皖地区浴血奋战。设在七里坪镇熊家咀村姜家岗的红四方面军医院每天都要接纳大量伤员,很多人因伤势严重而壮烈牺牲,其中有七十三位烈士被集中安葬在姜家岗村东的山坡上。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开始,二十多岁的姜能山开始为这些无名烈士守墓,风雨无阻,这一守就是六十多年。
烈日炎炎,实践队在村妇联主任、红色讲解员闵大姐的带领下来到姜能山爷爷家。爷爷家条件简朴,一张家用护理床靠在进门房间的右手边,红砖铺成的地面甚至有些凹凸不平,屋中的风扇吱呀呀地转着,姜爷爷平静地躺在床上,因为几个月前不小心摔倒,所以姜爷爷只能卧床修养。
看到实践队的到来,姜爷爷眼中流露出喜悦的神情,虽然自己难以起身,但还是热切地招呼同学们坐,并示意我们去床头拿矿泉水喝。因为姜爷爷的身体原因,他和同学们的交流并不多,大多数时候都是护工和讲解员闵大姐回答我们的问题。
姜爷爷家的墙壁上挂着湖北省政府颁发的“光荣之家”荣誉牌和一块“模范党员”的荣誉牌,上有姜爷爷的承诺“努力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闵大姐告诉我们,姜爷爷已经是一名党龄超过60年的老党员了,听到这句话,躺在床上的姜爷爷抿起嘴笑了。
一张建国七十周年阅兵的挂画旁是一幅姜爷爷受赠的书法作品,上书“何惧艰辛,心心念念铭英烈;更甘孤苦,暮暮朝朝护国魂”,这二十二个字正是姜能山平凡但又伟大一生的真实写照。
因为不便过长时间叨扰姜爷爷,我们打算起身前往姜爷爷守护的姜家岗红军烈士陵园瞻仰、献花,姜爷爷听到后,艰难地想坐起身来,用方言急切地问:“树,倒了吗?”原来,姜爷爷是担心烈士陵园的6棵柏树,那是从1958年起,姜爷爷在姜家岗烈士陵园断断续续栽种的,原本有20多棵,如今存活的还有6棵。闵大姐知道姜爷爷惦念,连忙向姜爷爷说:“树没倒,还好好的。”姜爷爷这才又放下心来躺下了。
“守护好烈士陵园是姜爷爷心心念念的事,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让我们倍感尊敬,他的儿女也接力守墓,不为名不为利,让人动容”,实践队员数管2103班丰云说。
我们随即来到姜家岗红军烈士陵园。走进墓园,红军烈士纪念碑高耸矗立在正中央,身后便是二十位红军烈士的墓碑,在这二十个墓碑后上方是五十三位烈士的合葬墓。柏树郁郁葱葱,在日光的照耀下愈发青翠,枝头随风轻轻摇曳。
实践队来到合葬墓前,细细打扫,拔掉周围的杂草,拂去墓上的落叶,在无声中表达着自己对这些烈士的敬仰。之后实践队员来到纪念碑后,默默瞻仰这些战士们传奇的一生。最后,实践队在纪念碑前献上鲜花,对革命先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于阳光下,庄严致敬,在肃穆中,鞠躬缅怀,纪念逝去的先辈。
家家有红军,户户有烈士,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红安为什么能永远红,因为这里不仅有223位将军、14万烈士,还有很多像姜爷爷、谢超这样的守护者,更有一批又一批像村支书、曹阿姨儿子一样参军入伍的年轻人,红色基因在他们身上延续,红色血脉在他们身上流淌,“红安红”在他们身上更加彰显!
学院:安全应急学院
作者:沈智林
摄影:王梓焱
编辑:梁启天
发表于河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