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舞台化——第十八期“人文想象力

2024年5月12日晚,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第十八期“人文想象力”学术沙龙活动于福建师范大学邵逸夫楼513室举行。本次学术沙龙主题为“小说舞台化”,由2023级戏剧与影视专业、台湾文化研究专业、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共同主办,文学院本科基地班、硕士研究生学生代表参与,结合各专业所学发表精彩发言,邀请文学院刘红娟老师进行交流、指导。
沙龙伊始,主持人孙琳琦同学介绍此次沙龙主题,“小说舞台化”是一个跨越文学与戏剧领域的概念,尤其是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文化消费需求的多元化,“小说舞台化”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更加直观地体会人物形象、故事情境,文学与戏剧得以深度融合。接着,刘红娟老师对“小说舞台化”这一主题进行进一步简要说明,小说舞台化这一主题由来已久,但是仍有很多问题值得思考与探索,它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魅力,今天以此话题作为讨论核心,是非常有意义与价值的,期待各位同学的精彩发言。


参会同学精彩发言
22级汉语言文学(国家人才培养基地)专业
江雅丽
近年来,“文学改编热”在中国话剧舞台上持续升温。从小说文本到话剧舞台,是一种致敬、一种对话,更是一种创造。此次学术沙龙以田沁鑫版《红玫瑰与白玫瑰》的戏剧改编为例分享观点。在戏剧改编中,田沁鑫借助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通过本我与真我两个演员的对话、动作及立场等来表现人物内心的挣扎与苦痛,突破了小说语言与话剧表演之间的距离,还原了原著精彩的心理描写。

21级汉语言文学(国家人才培养基地)专业
邓楠楠
戏剧小说存在极强的相通性和互文性,与此同时,二者又在体裁、呈现方式、传播媒介以及创作观念和接受观念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发言内容以经典文本《红楼梦》为例,说明经典小说改编戏剧是一场戴着镣铐跳舞的创造旅程,并且启示我们,小说如果要进行合理的舞台化,应当紧紧围绕剧本故事视角,以核心人物及主要人物关系的情感发展和人物最高任务为取舍和充足的依据,尽力把人物思想斗争、最具表现力的行动和富有激情的情感彰显在戏剧舞台上,从而从内容到形式完成由小说到真正的舞台戏剧的蜕变。

23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
李宇婷
司汤达的《红与黑》发表近二百年,多次被改编成戏剧、电影在世界各地上演。2016年,由巴黎宫殿戏院打造的音乐剧《摇滚红与黑》,在还原文学经典剧情的基础上,沿用了法国音乐剧的喜剧元素,音乐以摇滚乐为主,大胆地将19世纪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故事以现代3D多媒体的舞台形式呈现出来,可谓是一次“经典与现代的碰撞”。

23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
吴思淇
围绕三言《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进行情节对比和故事溯源,参考白娘子故事的戏曲化版本,探讨其中的情理嬗变。从而表明不论是情节的改变还是形象的变化,都昭示着白娘子故事在舞台化过程中,逐渐超越理性,而走向感性。

23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
黄雨筝
曹禺从自身的生命体验出发,抓住小说中最能引起思想共鸣的地方,将小说改编为同名话剧《家》,并将之搬上戏剧舞台,创造了我国话剧演出史的奇迹。这里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发言:首先,由巴金和曹禺两人之间的友谊引出改编缘起;其次,分析了小说《家》和戏剧《家》在切入点和侧重点的不同;再次,分析了不同文体之间叙述策略的差异;最后,点明曹禺改编的《家》具有独创性的意义,正是不同体裁、文体的相互碰撞,促使《家》这部小说在今天仍然具有生生不息的活力。

23级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
江萍
新型话剧的形式为小说文本的改编空间扩大提供了可能,语境差的存在促使故事主题得到了重塑深化,人物形象也具有时代性,观众在接受程度上也相应会有较高的认同感,同时也用这种更包容的创作态度将青蛇作品提高了高度。透过话剧《青蛇》,我们可以看出女性在感情上的情爱纠葛,也揭示了普通人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所面临的对“人性”“欲望”等问题的困惑和彷徨。

23级戏剧与影视学专业
陈小娟
戏剧与文学一直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作为一度创作的剧本,本身就是文学的一种样式。文学作品改编话剧,不仅是编剧方法问题、导演艺术问题,更是值得探讨的戏剧观念问题和戏剧理论命题。虽然文学作品和戏剧都具有文学性和戏剧性,但毋庸置疑的是,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样式,戏剧的文学性不等同于小说的文学性,小说文本中的戏剧性也不能与戏剧舞台呈现中的戏剧性划等号。

22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
王锦华
“时间空间化”是小说舞台化中的一个重要手段,它通过对时间的重新塑造和表达,使得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在舞台上得到更加生动和形象地展现。时间空间化的处理对于整个演出的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通过精心设计和处理,可以让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情节,同时也可以在舞台上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

22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
张航
总体来看,现如今《红楼梦》的舞台改编已经超越了“讲原著故事”的层次,呈现出一种叙事淡化,追求风格化和审美化的创作趋势。文学经典通过创新性转化,以戏曲、话剧和舞剧等艺术形式立体地呈现在舞台之上,既让人们从另一角度感受到了文学经典的强大生命力,也为舞台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可以说,文学经典与舞台艺术之间相辅相成、相互助力。

22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
钟晨珏
乡土文学论战后,陈映真强调乡土文学对西方文学的抵抗以及对底层人民的关怀。在“华盛顿大楼”四篇作品中,《夜行货车》与《云》描绘了身处跨国公司员工对西方新殖民的反思与反抗。陈映真早期作品《将军族》亦有很强的抵抗精神。戏剧介入能启蒙观众,使之参与到社会现实的讨论之中。在受到左翼思想冲击,试图反抗英国殖民,呼唤底层关怀的1970年代香港,“认中关社”的致群剧社、争取工人权益的新青学社与陈映真的所关注的现实问题有重合之处。《将军族》《夜行货车》《云》中主人公以其微弱的反抗燃烧出绝望之希望,通过话剧以及电影的形式以极强的感染力启发着观众介入现实,改变香港社会。

22级汉语言文字学专业
唐菲
谷崎润一郎是日本现代唯美主义的作家,小说《春琴抄》是其于1933年6月发布于《中央公论》上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以“我”为第一视角,讲述“我”拜访春琴的墓,从而引出春琴与佐助的故事。电影《春琴抄》是西河克己于1976年基于小说《春琴抄》所改编的影片。影片所述内容与小说大体上一致,然而在部分叙述与场景上有所不同。

教师总结发言

发言与讨论环节结束后,刘红娟老师首先对此次学术沙龙表示肯定,本次发言的同学来自学院各专业,每个不同专业的同学都能对此话题有所感触,发言十分丰富,涉及古今中外的作品。刘红娟老师对本次发表的内容进行梳理,既有从较为宏观的角度进行探讨,也有以个案的角度更加深入地进行说明,并对每一位同学的发言进行点评、补充。
接着,刘红娟老师对本次学术沙龙的主题“小说舞台化”作了进一步的阐释,她认为,小说与戏剧是不同的艺术,一类是可阅读的文本,一类是视觉的艺术,其中有所不同,小说的容量更大,而戏剧仅限制在一个舞台之中。从小说到戏剧的改变需要大量的删减,在这过程中,应提出需要提炼的内容。因此提炼的过程也涉及改编者的利益,改编者的利益也涉及改编的走向。最后,刘红娟老师总结,两种文体的差异、表现手段、接受者、传播者、传播方式等,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相信今天的讨论既是前面学习的总结,更是进一步学习的开始。

至此,第十八期学术沙龙活动圆满结束,各专业同学在此次学术沙龙中相互学习、交流,激发灵感,碰撞出了火花,对此次的主题也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供稿/供图:张筱雯
编辑:赖毅红
校对:林静楠 许 可 林 忻
责编:张 婧 陈鑫铃 刘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