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学院AI赋能非遗 走进小学开启青春传承实践
新闻简播发表于广东省
艺术设计学院易班工作站
2025-06-16 18:27:14


在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临之际,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与韶关学院创新联动,于6月10日共赴韶关市武江区龙归镇中心小学,开展“非遗进校园暨‘AI拥抱非遗’”主题活动。活动以“大手拉小手”形式,通过科技赋能非遗传承,生动演绎了“融入现代生活——非遗正青春”的年度主题,为非遗保护注入青春动能。

图片


校际协同:共筑科技非遗传承链


本次活动的突出亮点在于开创了双高校协同运作的创新模式。为保障活动质量,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非遗学院师生提前赶赴韶关,与韶关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开展AI融合非遗的教研交流。两校师生共同研讨AIGC工具在非遗项目中的创新应用方案,通过多次实操训练对20名大学生志愿者进行系统培训。这种跨校协作充分发挥了广东轻工非遗学院“AI拥抱非遗”课程的技术优势与韶关学院在地文化研究专长,形成了“技术研发+文化解读”融合的传承链条,为非遗进小学落实“大手拉小手”活动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片


大手拉小手:双向赋能的实践课堂


活动现场,20名大学生志愿者与40名四、五年级小学生结成“1+2”创作小组,展开沉浸式教学互动。大学生们耐心指导小学生操作AI工具,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小学生们独立完成了从构思到落地的创作全流程,最终诞生了116件融合AI技术的非遗数字作品,涉及玉雕、掐丝珐琅、扎染、葵艺、陶塑、刺绣、剪纸等多个非遗项目。这种独特的“大手拉小手”模式实现了双向赋能:小学生在创作中切身感受非遗魅力,文化认同感显著提升;大学生则在教学实践中深化技术应用能力,践行着新时代非遗传承人的使命。

融合AI技术创作非遗数字作品


科技赋能:让非遗“活”在当下


活动全过程精准呼应“科技赋能保护传承,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的遗产日宣传理念。通过AIGC工具的创造性应用,传统非遗技艺突破了时空限制,小学生能够快速理解设计逻辑,将文化认知转化为可视成果。数字创作让非遗元素自然融入文具、服饰等日常生活载体,生动诠释了“非遗让生活更美好”的现实意义。更值得关注的是,此次活动构建了“高校课程研发—跨校师资培训—中小学实践”的传承链条,探索形成非遗系统性保护的新范式。


深化主题:非遗青春化的生动诠释


作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进校园创新实践,本次活动充分展现了非遗传承的青春活力。通过大学生带动小学生的传承接力,生动实践了“传艺传心传薪火”的核心理念。AI技术的创新应用,推动非遗保护从静态保存转向动态发展,验证了科技赋能对非遗系统性保护的助推作用。孩子们充满童真的创作成果,更直观体现了非遗融入日常生活的无限可能,诠释了“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的深刻内涵。


当116件数字作品在校园展厅绽放光彩,传统非遗的种子已在童心中生根发芽。这场跨越大学与小学的传承接力,不仅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增添了青春注脚,更以科技为翼,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180643251626431106.jpg

编辑 / 杨晞晢

图文 /艺术设计学院

初审 / 罗冬特

复审 / 徐   禹

终审 / 李宽松




全部评论 (4)
易友31846949
赞赞赞赞赞赞
2025-06-19 23:23:15
发表于广东省
评论
易友53314528
赞赞赞赞赞
2025-06-19 22:52:33
发表于广东省
评论
易友31846949
赞赞赞赞赞赞赞
2025-06-19 22:49:12
发表于广东省
评论
易友31846949
赞赞赞赞赞赞赞
2025-06-19 22:46:53
发表于广东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