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筑魂,古城新貌”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线上采访——探无言历史,解古城变迁
学院新闻发表于山东省
土建易班
2021-09-01 22:21:51


受疫情影响,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建言筑魂,古城新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队的西安实地考察任务转由线上进行。八月三日中午,实践队队员联系到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担任副教授的宋辉老师进行线上采访。为进一步了解西安建筑的变迁,体会建筑传达的无言历史,同学们就建筑改造、建筑历史、红色建筑三个方面提出自己的疑惑。



同学们对西安古建筑改造的思路,原则,背景很有兴趣。老师指明这种改造大致在于三个方向。1、工业园区改为学校。上世纪九十年代,距离西安城区较近的地方的一些工业园区,其工业功能逐渐减弱。随着二本、三本学校的扩招,部分工业园区改为了高校。同时,这种改造也解决了老工厂的员工就业问题:下岗人员担任学校班主任、保洁人员等,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失业大潮。2、老工厂中的物件如机械构件、炼钢熔炉等改为有纪念、激励意义的艺术展品。为现代化建筑留下历史印迹,使工人阶级的奋斗精神得以延续。3、街道的改造。宋老师表示,其实业内人士对这种改造褒贬不一。许多街道改造的思路都是“古城复兴”、“唐风”。作为唐代的都城,这种改造确实利于旅游业的发展。但是对于宋老师在内的专业人士而言,这种改造更类似于一种“舞台布景”:建筑之间没有了逻辑关系,缺少了其本该蕴含的底蕴,使其过度的“符号化”。比如,人们普遍认为唐代的都城是十分富饶繁华的,所以建筑就一味地去追求“富贵感”,甚至一根柱子要建五层楼高,这在唐代来说是几乎不可能的。所以这种改造的业内评价其实并不高,反而一些保留历史特色的小巷子,未经过刻意的改造,更有意味。



当同学们想更进一步了解建筑的改造时,宋老师说明:改造分为内部功能的置换和外部风貌的改造。类似于上海外滩将曾经的银行换成宾馆,建筑的内部功能要适应于现代人们的需要。而传统建筑改造后最应当注意的是设备类的问题。建筑的改造一般避免不了与其传统形式发生矛盾,这就需要改造者的权衡。而省博物馆、刘成老师的系列的作品,包括西市博物馆,包括星巴克等等,就是既保留西安古建筑特色,又做出了进一步创新了的建筑代表。



当谈到建筑历史方面时,宋老师对比古今建筑后总结表示:现代建筑同以前的建筑相比,需求增多,功能增加。拿基本空间来说,西安曾经建筑坡屋顶下一般是大厅。而在现代,空间拥有了更多的功能,不仅可以用来当做客厅,还可以用来当娱乐室,活动室等等。而拿建筑形式来说,比如,古代的观影台的摆放位置与现代也是有很大区别的,这与社会制度,生活水平都有很大关系。

当实践队员提到希望了解一些建党以来西安的标志性建筑时,宋老师介绍到,省图书馆、美术馆、建国饭店还有许多的高层建筑,都是建党以来建设的具有特定功能的建筑,在某种意义上也表达了西安建筑的发展。

会议结束后,实践队员们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了总结整理,并进行了讨论交流。队员们认为,建筑的改造不能只是穿衣戴帽式的功能变迁,面对不同功能需求的建筑,改造也要有不同的方式。建筑的“符号化”,会使其失去原有的文化底蕴。而一些未经改造的旧街区,反而因为未经雕琢而显得古色古香,独具韵味。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建筑的功用不断被开发,即使是具有相同功能的建筑,在规划布局方面也会有不同的设计。各种各样具有特定功能的建筑不断地被建造于这片土地上,无声地讲述着西安悠长的历史。


学院:土建学院

作者:喻龙

编辑:苏一铭


全部评论 (1)
终审编辑汪陈
此文已被理工易班网录用,感谢您的投稿!您可以前往易新闻查稿系统查看录用证明
2021-09-01 22:31:37
发表于安徽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