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新·思想经纬发表于湖北省
法学社会学院
2022-11-12 17:38:52

  俗话道:“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向来都是是“国之大者”。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一直以来都以农为本,在千年农耕文明的沉淀中,粮食安全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都重逾万斤。

171152221234762000.jpg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当前,我国粮食总产量已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21年,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达到13657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83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中国人的饭碗也牢牢端在了自己手中。

  但与此同时,从全球范围看,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2022全球粮食危机报告》,2021年有53个国家或地区约1.93亿人经历了粮食危机或粮食不安全程度进一步恶化,比2020年增加近4000万人,创历史新高。

  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更是发出警告:人类或将面临“二战后最大的粮食危机”,多达17亿人正暴露在粮食、能源和金融系统的破坏之下。套用一句青年网友的流行语:“我们并没有生活在一个没有饥饿的年代,我们只是生活在一个没有饥饿的国家。”

  尽管如此,我们仍需居安思危。“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一方面,土壤、水等农业资源紧缺、劣化,仍对国内粮食生产能力产生很大约束;另一方面,受国际形势影响,国际粮食市场存在的不确定性会放大粮食保障危机。

  节用裕民,节俭兴国。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贯彻这些重要要求,就要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培育文明节俭风尚,让文明节俭成为餐饮“新食尚”。

  李绅在《悯农》中曾写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吴兢在《贞观政要》中也书:“每一食,便念稼穑之艰难;每一衣,则思纺织之辛苦。”从播种、生根、发芽再到最后的成熟与丰收,一粒米的成长耗费了太多精力与心血。一粒米千滴汗,粒粒粮食汗珠换。

171117221235314468.jpg

  《周易》有言:“君子以俭德辟难。”中华民族历来就有勤俭节约的美德,我们的祖辈筚路蓝缕,在风雨飘摇中克勤克俭、不断奋斗,才迎来如今的日子。面对粮食危机,青年人能做的,是对一粒米一碗饭这些劳动成果发自内心的尊重,不忘艰苦奋斗的初心,不改勤俭节约的本色。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关乎你我,同样也在于你我。

  万家灯火的喧闹中,吃饭是工作之余的轻松一刻,是与朋友伙伴的快乐相聚,也是亲人的团圆时刻。好好吃饭,是对美好生活馈赠的最佳答案,让勤俭节约走上餐桌,让文明健康与我们同行,吃饭也会更有意义。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愿与君共勉!

学院:法社学院

作者:陈萍

编辑:李孟欣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