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假期的时候去参观了本地的八一南昌起义南下部队指挥部军事决策会议旧址,通过参观红色教育基地来了解党史故事,弘扬八一精神。
馆内通过数字媒体、投影等新型的展览方式,为我们叙述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描绘了革命征程上先辈们踏下的每一个足迹,每一个革命志士的每个点滴事迹、每个小物件,都让我们由衷地体会到革命先烈是一面鲜艳的红旗,一座不朽的丰碑。
南昌起义路线
起义军进占潮汕地区时与人民的鱼水之情
馆内以单元为单位叙述了八一南昌起义的过程,因为在自己的家乡所以我对在广东、在潮汕所发生的革命历史尤为感兴趣
“挥师入粤”单元中提到了红军1927年9月23日到达潮汕,9月30日撤退,为时只有七天,潮汕广大的劳苦人民,把革命的七天,亲切称为“七日红”,虽然只有七天,但在潮汕革命史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927年9月26日周逸群率国民革命军二十军第三师警备潮州、汕头地区;贺龙、叶挺率大部队进占揭阳。中共中央前敌委员会、革命委员会各机关驻汕头。起义军占领揭阳后,建立了揭阳第一个红色政权——揭阳县工农革命委员会。
一张张泛黄的历史图片、一件件珍贵的历史资料,展现出人民军队听党指挥、敢为人先、为民奋斗的光辉形象。我感受到了革命先辈身上的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时代精神,深感如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由于遭受重大军事实力,起义军被迫撤出潮州、汕头、揭阳向普宁方向撤退。抵达普宁流沙后,10月3日,在周恩来的主持下,起义军领导机关在流沙教堂召开了军事决策会议,贯彻了八七会议的精神,南昌起义的革命火种,撒遍东江地区,武装斗争的革命烈火在大南山熊熊燃起。
在阅览馆内的八一故事、起义军留下的遗物时,我内心不由得升起了对革命先辈们的敬佩之情,现在的我们读他们的故事,知道结局就是现在的和平美好的生活,但当时他们是历史的亲历者,他们又哪看得到结局呢?都是凭着一腔热血与革命精神的坚持,才能写下这浓墨重彩的历史篇章。
起义军撤退向普宁流沙时留下的遗物
流沙会议议题
流沙会议为保存革命火种,为中国革命的继续斗争指明了前行的方向。“三十八年如转瞬,流沙胜地我重来。当时烽炬传千里,从此风雷遍九陔”是郭沫若1965年夏天重回流沙会议旧址时所题写的。
在莲花山战役后打扫战场时,纪秀德和当地村民本想从流沙带回棺木让烈士们入土为安,因为阵亡人数太多,最后只能将烈士们裹进纱布,就地深埋。一群外乡人,为了革命事业,就这样将自己的生命燃尽在他乡。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遍布着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正是因为他们的英勇奋战和无私的奉献,才使我们过上了如今的好日子。正是因为有他们的事迹流传下来,他们在这片土地上挥洒热血,才让我们每一位拥有共产主义信仰的人,感受到真正的爱国主义精神。
这次参观革命旧址,深化了我对历史的认识,八一的旗帜,是我们的旗帜;八一的精神,是我们的精神。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团结和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伟大精神动力,八一精神,永放光芒。
我以党史为脚注,挖掘红色遗迹。我从小就认为我们这里(普宁)是一个小地方,没有什么红色气息,更别谈红色教育,没有北京、江西、陕西等富有红色文化。但在这次参观和查询有关的资料后,我发现党的光辉,党的精神其实无处不在,它在每一个人民的心里。让我更加相信无论是谁,尽管只是个平平凡凡的小角色,但也同样可以发挥自己的力量,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这也让我想到了这次冬奥会开幕式演唱《奥林匹克圣歌》“虎头虎脑”的孩子们——
全部来自太行山革命老区河北保定阜平县城南庄镇的五所乡村小学,不再是我们印象中那些登上大舞台大荧幕的都是大城市的孩子,许多孩子也是第一次来到北京,第一次登上正式的舞台。一个强大的国家和民族,容得下伟人角色,也容得下平凡人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许多人看来,党史仿佛是伟人的故事,但其实党史是千千万万有不平凡信仰的人们的故事,是他们铸就了党的精神,铸就了党的故事,党的历史像一条河流,曲折但是坚定地向着一个方向流动。点点滴滴都闪烁着耀眼的光辉。我要做这长河中的一滴水,任他洪水猛兽还是壁立千仞都无所畏惧、坚定不移!
学院:法社学院
作者:李家祺
编辑:徐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