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寻红医故事,学习感悟红医精神。今天我们来到“讲红医故事”第三期,共同走进开国中将贺诚的传奇人生。


贺诚
贺诚(1901-1992),名宗霖,字润之,四川射洪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卫生工作的创始人和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卓越领导人。
历任中央军委总军医处处长、中国工农红军总医院院长兼政治委员、中央军委总卫生部部长兼政治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卫生局局长、中央纵队第三梯队队长兼政治委员、东北人民政府卫生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兼卫生部部长、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副部长兼党组书记、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1958年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北大使命精神铸造了贺诚
贺诚,1901年11月出生于四川省三台县龙门垭一户普通农家。1916年进入三台县城的潼川中学读书。学校中有很多思想进步、人格高尚的人士。忧国忧民的热血老师,经常教学生唱反帝爱国歌曲,讲述晚清和北洋军阀政府的腐败无能。在这种环境下,贺诚的思想得到启蒙,逐步形成了反帝爱国、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中学毕业时,他决定报考公费的北京大学。
1922年,贺诚以第29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后改称北京医科大学)。这期间,正是北洋军阀统治的末期,贺诚更为深切地感受到中国政治的黑暗和腐败。但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风起云涌。受到先进思想的影响,在学期间,他先后参加了“二七”大罢工、反曹锟贿选运动、欢迎孙中山北上运动、五卅运动和“三一八”运动。五卅运动后,他经常阅读进步期刊《向导》和《新青年》,并仔细钻研了《共产党宣言》,开始坚定地认识到,中国人民当前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而且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完成这个使命。
1922年,在李大钊同志领导下,贺诚、谭卫根等组织了中共北平地方执行委员会,并发出了告国人书、告劳动者书两大文告,反对封建军阀、帝国主义。贺诚、谭卫根、左道之等在京读书的同学,到长辛店举办工人夜校,宣传马列主义,揭露帝国主义侵略和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罪行,启发工人的阶级觉悟。
1925年,贺诚等利用潼川会馆作掩护,在馆内建立起进步青年组织——梓光社,创办《梓光》杂志作为机关刊物。在中共北方局书记王荷波领导下,《梓光》杂志于1925 年冬正式出刊,在北京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在知识青年中产生了较大影响。

1926年,国立北京大学医学院的贺诚被党组织(贺诚成为北京大学医学院第一位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党员)派往广州国民革命军中做医务工作,从此贺诚就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在战地简陋的手术台上,听着呼啸而过的子弹声、轰隆隆的炮声,与枪伤、刀伤、病魔开始了战斗,救治了一位又一位的革命战士,让他们重新获得了生命,走上了战场,继续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征战。而他也在一场又一场的“战斗”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立下了赫赫“战功”。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12月11日凌晨,震惊中外的广州起义爆发,时任第4军军医处医务主任的贺诚,带领军医处的10多人处决了企图阻挠起义的军医处长,面见了张太雷、聂荣臻后,就立即接管了医院,救治起义伤员。

1928年,海陆丰地区斗争失败后,经香港转至上海,化名贺雨生,创办“达生医院”,掩护中共中央领导人周恩来等坚持秘密斗争。随后,以华南大学、群众大学校医和教书为掩护继续从事中共秘密工作。
1930年初,根据中共中央指示,贺诚由上海到武汉,在法租界以开办“华中大药房”为掩护,建立中央军委长江五省总交通站,并为红军筹办大量药品和医疗器材;同年10月,因叛徒出卖,五省总交通站遭敌破坏,他只身机智逃脱,重返上海。

1931年,贺诚进入中央苏区工作,历任军委总军医处处长、红军总医院院长兼政治委员、军委总卫生部部长、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卫生局局长、中央纵队第三梯队队长兼政治委员等职。同年11月7—20日,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召开,中央军委总军医处处长贺诚向中央军委提出创办军医学校的建议并得到批准。11月20日,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在瑞金宣告成立,贺诚兼任校长。创立卫生健康报、第一个卫生材料厂,为红军培养了大量军医人才。毛泽东为学校制定了“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办学方针。开学典礼上,红军总司令朱德亲切勉励学员“要学好本领,为红军服务”。中国军队的医疗卫生事业,从此伴随革命的历程开始了红色的旅程。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举行长征。军委和中央机关编为中央纵队,代号为“红星”。总卫生部属于中央纵队(第三梯队队长兼政委),代号为“瑞金”。贺诚是“瑞金司令”,统率这支三千余人的“特种部队”就是长征中的总卫生部。

1945年9月下旬,中共中央指示贺诚前往东北参加建立东北根据地工作。10月31日,进入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部队统一编为东北人民自治军,次年1月改称东北民主联军。贺诚先后被任命为东北人民自治军和东北民主联军卫生部部长。根据中共中央东北局部署,东北民主联军的后方设在佳木斯,卫生部在哈尔滨车站设前线指挥部,贺诚在佳木斯负责卫生部的全盘工作。

为破解医院技术水平低的问题,贺诚决定在全体工作人员中掀起新疗法、新技术的热潮。《健康》报集中刊登介绍新疗法的文章和推广新疗法的经验,卫生部编译局出版了《现代战争外科学》《战伤疗法》《卫生勤务便览》等书籍,贺诚亲自翻译了苏联彼得洛夫的《四肢骨折疗法总则》,医务局经常组织手术队到各医院开展巡回示范和交流经验,各二级军区卫生部迅速开办各种类型的技术学校,各医院经常组织学术报告会、技术学习班。在这股热潮的推动下,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1948年1月,东北人民委员会成立,贺诚兼任政府卫生部部长。同月,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卫生部并入后勤部,贺诚任后勤部副部长兼卫生部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军委正式任命贺诚同志担任军委卫生部长、党组书记(后卫生部归总后勤部领导,贺诚为总后第一副部长兼卫生部长、卫生党委书记)、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1958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是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
闽卫院易班
素材来源:《党史博采》、中国医科大学
长按二维码自动识别关注

发表于福建省
发表于福建省
发表于福建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