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鄂伦春族狍皮制作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发表于中国
阅读量 1.7k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易班优课
2025-02-16 17:00:43

【非物质文化遗产】鄂伦春族狍皮制作技艺


为了让师生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责任感,增强学生对非遗的认知与传承意识,提升文化素养,引导大学生深入了解非遗,进而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播注入新的活力,学校易班推出“传承非遗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系列文章今天推出的是第41期鄂伦春族狍皮制作技艺。


非遗简介

鄂伦春族兽皮制作技艺是我国北方游猎民族独特的手工技艺,具有浓郁的民族和地域特色。鄂伦春族人世代以游猎为生,长期食兽肉、衣兽皮,在此过程中创造了极具特点的兽皮手工技艺。鄂伦春族兽皮制作技艺的工艺流程包括皮张采集、鞣皮、拼剪缝合、染色、纹饰、刺绣等,生产的成品按用途可分为服饰、生活用品、宗教用具等类别。
  狍皮文化是鄂伦春族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独特文化。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族的狍皮生活用品有被子、大衣、手套、帽、套裤、靴子、荷包、挎包等,这些用品主要用扎刀和其他一些独特的工具制成。狍皮用品的制作是鄂伦春民族充分利用自身创造的兽皮文化抵御寒冷、保护自己、适应环境、积极生存的创举。

  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的鄂伦春族人民世代游猎在小兴安岭的深山密林中。鄂伦春人没有本族文字,兽皮制作技艺及其制品便成了鄂伦春狩猎文化的载体。这是一部没有文字的史书,其中深刻映现着鄂伦春人的生活观、审美观、宗教观,是认识和探究鄂伦春民族文化的重要依据,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鄂伦春人的着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加之狍皮资源日减,掌握狍皮制作技艺的老工匠相继谢世,这项宝贵的民族手工技艺濒临灭绝,亟待保护和传承。

非遗风采

7月25日,黑龙江省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2020年支持项目通查验收会在省文化和旅游厅召开。厅非遗处、省非遗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通查验收专家参加会议。

会议按照《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关于开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2020年支持项目验收工作的函》工作要求举行,对黑龙江省2020年度获得非遗司支持的两个项目杨小班鼓吹乐棚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杨成伟、鄂伦春族狍皮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葛长云(戈瓦伊尔·长云)记录成果进行了通查验收。

会议组织黑龙江省民俗学、民族学、影视编导、编剧等多方专家,重点针对杨成伟、葛长云记录工作提交成果的完整性、规范性,从技术和内容两方面进行了全面通查验收。通查专家组进行了认真审片、研讨,一致认为两个项目主体层次鲜明,视觉与设计很有学术性和艺术性,资料收集完整,片子整体流畅清晰,学术质量较高,技术过硬。同时,专家组也提出了字幕宜以传承人口语形式呈现、宗教观等语汇宜替换为“中国东北地区多民族原始信仰”、综述片不可忽略早期更为丰富的历史等宝贵意见和建议。通查验收结论为两个项目皆为优秀。

目前,两个项目共形成口述文字稿23.17万字、图片2635张、成片33.11小时、视频素材72.5小时、音频素材34.25小时、各类文献资料1055份。此前,负责黑龙江省记录工作的省非遗保护中心组织相关人员对提交的文献片、综述片及工作卷宗进行了初步审查,针对资料是否齐全、是否符合技术标准、时长内容完整度、片名准确性涵盖性、法律和著作权核实等开展了全方位检查,并提出了修改意见。

本期非遗介绍

就到这里

我们下期介绍的非遗是

铜雕技艺

编辑|赵    雯

责编|官玉红

编审|郭   赟

审核|崔书磊

易班学生工作站优课教育部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