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查看集锦

视频学习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点击上图观看视频)

著作学习

马克思主义看『和谐』
记者:在我的印象里,马克思主义传统中似乎并不怎么强调“和谐”,更多地是强调矛盾与斗争,是这样吗?
教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致力于对资本主义冷酷现实和矛盾冲突的分析,因而不像空想社会主义者那样大讲和谐。但是,经典作家也并不是不重视和谐。比如,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肯定过空想社会主义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恩格斯就谈到过自然界中的“和谐”。他认为,只谈自然界中的生存竞争和冲突是不全面的。记者:您能把那段话引出来吗?我想看一下。
教授:我们找一下即可。你看,恩格斯写道:“自然界中物体——不论是死的物体或活的物体——的相互作用中既有和谐,也有冲突,既有斗争,也有合作。因此,如果有一个所谓的自然研究家想把历史发展的全部多样性的丰富内容一律概括在‘生存斗争’这一干瘪而又片面的说法中,那么这种做法本身就已经判决自己有罪,这句空话即使用于自然领域也还是值得商榷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621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
记者:其实我们也不应只从字面上看他们是否使用或强调了这个字眼,而应该从他们的基本思想上去看,其中是否包含着“和谐”的内容。
教授:你说得对,不能只看字眼,更要看思想。他们有很多思想,都包含或暗含着和谐的意蕴。比如,他们关于人和自然“和谐”的思想,关于认识和运用规律以达到自由的思想,关于共产主义社会中消灭阶级斗争和三大差别的思想,以及“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论述等,都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和谐思想。
记者:他们的阶级斗争学说中也有和谐的意蕴吗?
教授:这一点不容否认。从字面上看,从表面上讲,阶级斗争学说当然是强调“斗争”的,反对阶级调和,但这并不是因为我们喜欢斗争,而不喜欢和谐。没有人不喜欢和谐,也不是个喜欢不喜欢的问题。阶级分析方法和阶级斗争学说,首先是对社会生活中客观存在着的阶级差异和阶级斗争的如实反映。马克思主义是直面现实的,现实中有冲突有斗争,就应该在理论上反映和解释这种冲突和斗争。不能闭眼不看,或有意回避这种冲突和斗争。这才是科学的态度。同时,从阶级斗争的目的上看,是为了最终消灭阶级斗争,进入无阶级的社会。
记者:中国共产党人既是中国人,又是马克思主义者,那么我们党对社会和谐的追求应该一直很明确吧?
教授:中国共产党人投身革命斗争,目的也是创建统一、进步、和谐的新中国。因此,他们对斗争的强调,是手段和途径层面的,斗争并不是目的。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十分强调全国人民的大团结,强调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他还从政治生活上描绘了和谐的状态,提出要“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放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指导方针,把重点转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朝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向前进。
记者:“和谐社会”理论是我们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理论创新,它前所未有地强调了“和谐”的意义。这也是我们把“和谐”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原因吧。
教授:可以这么说。党的十六大第一次将“社会更加和谐”作为重要目标提出。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中央专门做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议》,规定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要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由此,“和谐”的理念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价值取向。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民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记者:“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体现在社会生活中应是怎样呢?
教授:倡导社会和谐体现在许多方面。在国家目标上,就要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表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就是要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以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共同前进的社会和谐氛围与人际关系。表现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就要确立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观念与制度,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表现在人与自然关系上,就是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如此等等。记者:“和谐社会”是否可以延伸到国际上?我们在外交理念上,又提出了“和谐世界”和“命运共同体”,如何从价值观层面去看待?
教授:“社会”本来就应该是国际性的,应该是全人类的社会。只是在历史上,全人类的共同社会没有形成,而是表现为若干个民族和国家的共同体,而且它们之间经常进行斗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马克思说会发生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其实也就是民族国家的社会向全人类的社会转变。这当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特别是与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共产主义的实现联系在一起的。但从近年来的情况我们也看到,国与国之间的联系空前增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成为常态。每个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其他国家,离不开一个和睦的国家间关系。不同发展阶段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间不仅应该而且也能够和平相处,谋求共同发展。最近大热的“一带一路”建设,强调了“命运共同体”概念,表现了当代中国对世界和谐的价值追求。

每日一问
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被称为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是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 )
A、欧文
B、莫尔
C、闵采尔
D 、梅叶

快在下方评论区留下你的答案吧~
昨天的答案是B
你回答正确了吗?

【易起学四史】12.10第312天——改革开放史学习
编辑卢燕
责编代雪梅
审编雷敏
易班学生工作站编辑部
出 品


点点赞

点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