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山河——
中国地貌之丹霞地貌

魅力


山河

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在他的著作《徐霞客游记》中描述了他在中国各地的探险之旅,并且对我国各种地貌有详细记载。其中有一种地貌深得徐霞客的喜爱和重视,让他惊叹不已、称赞连连,留下“移步换形,与云同幻矣”、“无寸土不丽,无一山不奇”的赞叹。


Danxia
landform
这些“幻”“丽”“奇”的山川奇景,其实就是丹霞地貌造就的。

丹霞地貌是指巨厚红色砂、砾岩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的以赤壁丹崖为代表的各种奇特地貌的总称。主要发育于侏罗纪至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倾的红色地层中,因典型代表广东省北部丹霞山而得名。
Danxia landform

形成丹霞地貌的岩层是一种在内陆盆地沉积的红色屑岩。当红色地层垂直或高角度节理受到流水侵蚀切割,并在差异风化、重力崩塌、溶蚀等作用后,形成以顶平(或顶斜、顶圆)、身(崖)陡、麓缓为特征的典型丹霞地貌形态,包括由陡崖所包围的方山、堡状残峰、石墙、石柱等奇异的残丘岩岗以及在崖壁上发育有顺地层的岩(凹)槽、洞穴、竖向水流蚀槽、一线天等各种奇特地貌。丹霞地貌是一种典型的岩石地貌。

顺地层:是指与构造形迹一致的地形。

那么被中国古人盛赞“色如渥丹,灿若明霞”的丹霞地貌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丹霞地貌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在这次运动中,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发生变化使部分红色地层被压缩、折叠和隆起,使部分红色地层发生倾斜和舒缓褶曲并使红色盆地抬升,形成了丹霞地貌的基础。

然后流水向盆地中部低洼处集中,沿着岩层垂直节理进行侵蚀,再经过风化、重力崩塌、溶蚀等作用形成堡状残峰、石墙或石柱等地貌景观。随着时间推移和进一步的侵蚀,残峰、石墙和石柱也将消失,形成缓坡丘陵。

在这个过程中,地质构造和气候不断相互作用,岩石被侵蚀和风化,最终形成了独特的地貌。

我国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福建泰宁、贵州赤水、江西龙虎山和浙江江郎山六个丹霞地貌区联合的“中国丹霞地貌”于2010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目录”。
丹霞地貌作为一种独特的风景地貌,多造就一些名山奇石,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科研价值。

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易班学生工作站
图片来源:网络
文字:易班美编部刘丽媛
责任主编:易班美编部
终审:陈洁
2024/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