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大学】粉刷匠“艺”起来,让爱国主义精神代代相传
校园大杂烩发表于江苏省
南通大学
2025-03-23 14:13:02




     “我是一个粉刷匠,粉刷本领强,我要把那新房子,刷得更漂亮……”这首欢快的儿歌,勾起童年回忆。如今,在乡村社区的田埂边,也有一群人演绎着别样“粉刷匠”的故事。他们身着马甲,手握笔刷,在乡村各处挥洒自如。从老旧墙壁到社区文化长廊,他们以青春和热忱为笔,绘就“艺术润乡土,丹心映山河”的时代画卷,用色彩与线条传递对土地的热爱、传承红色基因的信念。

      今天,让我们走进这群特别的‘粉刷匠’——南通大学‘红色匠心’ 团队,倾听团队负责人戴雨彤讲述他们用画笔在基层传播爱国主义精神的故事。

团队在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绘制宣传标语

       这个项目缘起于五年前,在一次墙绘活动结束后,小朋友们对焕然一新的墙面充满了喜爱和好奇,叽叽喳喳地说着:“哥哥姐姐们画的天安门好漂亮啊!”“我长大了也要像哥哥姐姐们一样画!”......听着小朋友们稚嫩的话语,我们深受触动: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该如何回答把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中国之需呢?如何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以艺术之笔绘就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呢?

参加活动的小朋友留下的字条

       为了探寻有效的传播途径,我们团队深入乡村和社区开展了“美丽乡村社区墙绘”问卷调研,结果显示,乡村和社区对墙绘美化有着强烈的需求。我们意识到,乡村和社区这片广袤的土地,不仅是艺术创作的广阔舞台,更是红色文化传播的理想阵地。于是,“红色匠心”公益项目应运而生,承载着传承红色基因、美化基层家园的使命正式起航。

活动期间,居民和小朋友热情加入

     项目初期,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绘画主题不够明确成为首要问题。团队的创作曾一度陷入追求单纯美观、缺乏深度内涵的困境。为了突破这一瓶颈,我们积极主动思变,开启了探索创新之路。每次活动前,大家都会深入学习红色故事,通过专题讲座、研讨交流、实地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等多样化的学习形式,深刻领悟红色精神的内涵与价值,让红色精神入脑入心。

团队开展“美化变电箱”活动

       在不断地学习与实践中,我们找到了创作的方向,逐渐明确了“革命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核心主题,并围绕这些主题创作出了一幅幅极具感染力与思想深度的精品墙绘。这些作品以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形式,让小朋友也能“沉浸式”走近红色故事,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意识。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题墙绘、地绘

       团队以墙绘、地绘等艺术形式,将红色精神文化具象化,打造出一道道亮丽的红色风景线。同时,项目在美化乡村环境、提升村民生活品质的同时,注重培养村民的文化自信与爱国情怀,推动基层精神文明建设。


       在团队建设方面,我们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式发展。从最初仅有几人的小团队,逐步发展为如今拥有千人规模的大型志愿者团队。为了确保项目的高效运作,团队构建了科学合理的金字塔型管理模式。以马盛德、董浩、姜昆等各界知名人士为艺术指导,增强影响力;以由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专家教授团队为学术指引,保证专业性;以广大充满热情与活力的团队志愿者为根基,落实普及度。

“红色匠心”志愿者团队合照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红色匠心”项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多个维度实现了突破与发展。在覆盖范围与创作成果方面,五年来,团队的足迹遍布全国7个省份40多个乡村地区,行程数千里,跨越山川河流,将红色文化的种子播撒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团队精心设计的红色主题作品达760余件,风格各异、形式多样,每一件都凝聚着团队成员的智慧与心血。

    同时,团队积极开展“一绘双讲”微课堂活动,累计开展1000余次,参与人次达2800余人。在课堂上,志愿者们一边绘制墙绘,一边为现场的群众讲述红色故事、普及文化知识,让艺术与教育有机融合。墙绘、地绘总面积更是达到了1万5千余平方米,这些巨幅的艺术作品如同一张张生动的名片,装饰着乡村和社区的大街小巷,成为传播红色文化的重要阵地,影响人数超过80万,在基层掀起了一股学习红色文化、传承爱国精神的热潮。

“一绘双讲”微课堂 

    除了社区居民们的喜爱和配合,项目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人民网、中国文明网等100余家媒体对项目进行了专题报道,团队也获得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大赛银奖、江苏省优秀青年志愿服务项目等国家级、省级奖项。社区里的小朋友们和居民用竖起的大拇指和真诚的笑容表达了对我们工作的认可与支持,一张张画满的时代答卷纷纷涌现:在我们的宣传和百姓的配合下,南通市崇川区获评党员红色教育基地称号;曾参加墙绘项目的小朋友也深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和艺术创作的启发,开始探索美术传承文化的道路。墙面上绘下的,不仅是一幅幅美化社区的红色墙绘,更是点亮对青少年艺术素养培养和文化传承的启明灯。

    学长学姐毕业一批,学弟学妹们又加入一批,一届届薪火相传,为同一个公益事业加油助力,丹青描绘我们那份矢志不渝的匠心宏图。在我们笔下,“红色匠心”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早已变成一幅幅巨型的墙绘地绘,转化成一个个文明进步的符号,将红色故事延伸到基层“最后一公里”,将爱党爱国精神深入基层群众心中,将建设“美丽中国”的青年担当化为行动落实到每一处。


志愿感悟

 因为热爱   —— 艺术学院环境设计242 王佳蓓

       身为“红色匠心”项目墙绘活动志愿者,从面对空白墙壁的那一刻起,我便深知责任重大。勾线、调色、涂色,每一步都倾注心血,在精雕细琢中,我领悟到“匠心”的真正内涵。挑选内容时,那些温暖的红色故事沁入心间。画作完成后,望着白墙焕然一新,自豪感油然而生。我将继续用专业和热血传播红色文化、赓续红色基因,绘就时代华章。



 直面挑战   —— 艺术学院美术师范224 姚娜娜

       在我看来,每一次的墙绘之旅,都像是一次难忘的挑战。奔赴各地,我们怀着对红色文化的敬仰,用画笔将故事绘于墙面。烈日炎炎,颜料铺满墙面的同时,汗水也浸透了衣衫。但每当看到孩子们驻足,问起墙面上的红色故事时,我的心中总会涌起暖流,觉得再累也值了!一位老爷爷说:“你们画的是我们心中的精神家园。”那一刻,我豁然开朗。我们的坚持,是为了传承永不褪色的红色文化,让它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

 促进成长   —— 艺术学院研23设计专业 林子淳

       从2019年第一次手绘时的手足无措,到2024年,我带队完成整村红色文化墙设计。六年间,我参与了23面墙绘、地绘创作,每一次用画笔接触墙面都是一次蜕变。无数个日夜见证着我们用画笔慢慢描绘基层红色文化传播的版图,也见证着我从本科到研究生,从一名稍显青涩的学生到可以独当一面的通大人的成长蜕变

END

文字|钟钰婷        

图片|受访者本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