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技术,也就是人工智能,近年来发展迅速,一些不法分子盯上了这项新技术,他们利用“AI换脸”冒充受害人的亲戚朋友实施诈骗。
公安部数据显示,近两年来,全国共发生“AI换脸”类诈骗案近百起,累计给人民群众造成经济损失高达2亿元。
“AI换脸”诈骗缘何能屡屡得手
这其中的套路有哪些?
我们身为大学生又该如何防范呢?
快来跟小易一起了解学习吧

什么是“AI换脸”技术?
“AI换脸”技术是一项基于人工智能的图像处理技术,这种技术能够识别出目标人物的面部特征并对其进行精准分析。也就是说,只需要目标人物的几张照片或视频,AI就能从中提取出他的面部五官和声音特征,通过和另一个人进行匹配,最终实现换脸,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
近期案例
AI“造出”老同学,一女子险被诈骗40万
前不久,家住内蒙古鄂尔多斯的李女士忽然收到了一个微信添加好友申请。李女士打开一看,这个微信昵称为“浊雨不语”的人,头像是自己的老同学“贾某”,她便加了对方的微信,并在对方的要求下转入了QQ聊天。进入QQ聊天之后,这名贾某主动发来了视频通话邀请。

受害人 李女士:
他跟我视频,我没等接起来就没了,紧接着又跟我视频一次,第三次给我打视频,我接起来16秒钟看到他的头像,头比较大,背景啥的都看不到,声音听不到,太吵了那里边,他就说网络信号卡,听不到声音,文字交代,他就给我打过来字。

视频通话虽然只有短短的16秒,但李女士确实看到了所谓老同学的样貌。这位所谓的老同学“贾某”说有个急事想请李女士帮忙,他有个朋友正在参加一个项目竞标,急需资金周转,随后这位老同学向李女士索要了银行卡号,接着便声称已经向李女士的账户转了196万元,同时还发来了一张“银行转账记录”截图。

基于对老同学的信任,加上已经视频通话核实了身份,李女士没有进一步确认钱款是否到账,就将自己手里的40万元转入了对方提供的一个银行账号。随后李女士拨打了真正的老同学的电话,这才发现被骗了,随即便报了警。
AI冒充领导,一男子险被骗60万
无独有偶,前不久,家住安徽池州的陈先生也遭遇了“AI换脸”诈骗。这次骗子冒充的是陈先生熟识的一位领导。而这位假领导让陈先生险些损失了六十万元。

受害人 陈先生:
我当时是有所怀疑的,然后给我发视频,跟我聊天的过程当中完全就是跟我很熟悉的,跟我平时跟他聊天的内容、口气几乎是一样的。那感觉就是完全没有再去怀疑他了。接到他那个转账汇款的截屏,但是没收到款,这里又要我转回去,我就把钱给他转过去了。

到案后,据犯罪嫌疑人交代,此前在一个拥有上千名成员的所谓QQ兼职群中,他关注到了一条标题为“租用私人实名制认证手机号,注册社交聊天账号,可以赚钱”的兼职信息。注册后才利益蒙心,渐渐走入歧途。
安徽陈先生遭遇的诈骗套路与陈女士的如出一辙:第一步诈骗人员先冒充受害人的朋友要求加微信;第二步通过聊天取得受害人的信任;第三步发来利用“AI换脸”合成的视频通话进一步打消受害人的顾虑;第四步伪造假转账记录并以延时为由,诱骗受害人对外转款。
获取公民个人信息
是“AI换脸”类犯罪的最重要前提之一
在“AI换脸”类诈骗案中,骗子之所以能够屡屡得逞,关键在于受害人在视频通话中都看到了熟悉的亲戚朋友的样貌,才最终打消了顾虑,同意向对方转款。这些足以以假乱真的视频全都是通过“AI换脸”技术伪造出来的。在“AI换脸”类诈骗中远不止视频杀熟一种套路,事实上只要在涉及面容、声音等特征的社交场景中,“AI换脸”技术如果应用不当就可能形成各种各样的犯罪。

这家总部位于深圳的网络安全企业,其主要业务之一是为全国500多个地市区县的反诈中心提供反诈预警服务。
截至目前,他们已协助各级公安部门破获各类新型犯罪案件6000余起,其中就包括多起利用“AI换脸”伪造色情视频进行敲诈勒索的案件。

前不久,河北的一位李先生在浏览交友App时,因没禁住诱惑,同意了与所谓美女的裸聊要求,并下载了对方发来的一个非法聊天软件。殊不知这位所谓的美女是诈骗人员假冒的。而就在聊天过程中,诈骗人员已将李先生的样貌截取了下来,并利用“AI换脸”伪造了带有李先生面容的色情视频。与此同时,诈骗人员还利用非法聊天软件获取了李先生手机中所有联系人的手机号,以此来对李先生进行敲诈勒索。为了让诈骗人员删除色情视频,无奈之下李先生只得同意向对方转账12万元。

诈骗人会诱导受骗人进行视频聊天,然后通过这些软件截取受害人的面部特征以及外貌,通过AI合成了一些黄色的视频,投放到他自制的App里。在这个App里有数十万的用户,最终通过刚才我们说的这种方式实施诈骗、勒索,平均每个人的受骗金额都是有几十万。

在这类电诈案中,除了需要掌握“AI换脸”这项核心技术之外,成功诈骗的前提还需要获取受害人的通讯录、照片库等个人隐私信息,甚至可以说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是“AI换脸”类犯罪的最重要前提之一。事实上,对于诈骗团伙来说,要想获得这些信息并不难。
在这类案件中,诈骗人员第一步会在一些交友类平台搜寻诈骗对象;第二步以裸聊等名义诱导受害人下载注册非法的聊天软件,并在注册过程中非法获取受害人的通讯录、照片库等隐私信息;第三步通过视频聊天截取受害人面部、声音等特征;第四步伪造出带有受害人面部的色情视频进行敲诈勒索。
个人信息大规模泄露
是诈骗犯罪高发的重要因素
这些公民个人隐私信息在一些暗网渠道被明码标价,打包出售,根据新鲜程度的不同,标价从几毛钱到几元钱不等,最低起售条数一般以一万条为计算单位。而这些公民个人隐私信息除了主要由行业内鬼窃取出售之外,另外一个主要渠道就是利用一些非法链接、二维码和手机App的诱导套取。

这个电子表格中存储的就是众多银行理财用户的隐私信息,其中包括了姓名、手机号、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甚至还有用户理财账户金额和风险评估类型。

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面我们会遇到很多未知的链接,比如可能说扫二维码送礼物去进行一个App下载,这些App没有经过安全检测,随意下载之后手机上的隐私信息就有可能被窃取。
网络电诈频发背后
是规模化、协同化的黑灰产业链
电信网络诈骗已形成了分工明确的完整网络犯罪产业链。产业链的上游为网络犯罪团伙提供非法套取的公民个人隐私信息;中游定制个性化脚本实施网络诈骗;下游洗钱变现。网络安全专家告诉记者,这样一个具备“规模化生产、协同运作”等特点的黑灰产业链,给网络诈骗的打击和治理带来了挑战。

截至目前,我国网络安全法已实施近7年,个人信息保护法已实施两年有余。有关法律专家表示,要想进一步遏制公民个人隐私信息泄露及网络诈骗的发生,在制度上仍需细化和完善。
“AI换脸”诈骗之所以会得逞,实际上就是因为在生活中看到脸就确认身份是再普通不过的习惯,“AI换脸”诈骗就是利用了我们这一习惯。
但是“AI换脸”诈骗也并非不可防范,最可靠的一招,就是在线上发现任何疑点,都要线下核实,在线上也可以采取增加沟通时间等方法,时间越长骗子越容易露出马脚。还可以多一些试探性举措,比如视频通话时让对方转转头或者做一些指定的动作。AI目前还不能完美地适配所有情况,如果是伪造的视频就一定会存在一些破绽。
在这里,小易给大家提出几点建议
一是保护信息,杜绝泄露
二是多重核验,确认身份
三是谨慎转账,延时到账
四是拒绝诱惑,提高警惕
五是加强防范,及时报警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理工易班
编辑:陈宁悦、何思琦
校对:张玲、赵梓豪
审核:傲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