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科普】冒名顶替综合征:害怕站在聚光灯下的人。
默认版块发表于陕西省
易班发展中心
2023-07-23 14:21:43

图片

处于“网红”的时代的我们,在社交网络上发布的或者看到的几乎都是生活中的高光时刻,它会给别人营造一种你的生活比看起来更好的模样。我们一直试图与周遭的人保持同步,并希望自己看起来跟他人一样优秀。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呢?但对许多人来说,这就像是在搭一座纸牌屋。事实上,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加重冒名顶替综合征

图片
图片

冒名顶替综合征 

什么是冒名顶替综合征


01

冒名顶替现象是指高成就者所经历的虚假感觉[1]。冒名顶替者相信他们已经成功地欺骗了别人,让他人相信他们比实际更有能力,并担心自己真正缺乏的能力会被发现。比如,获得某个奖项时,感觉自己骗人了,其实自己并没有他人想象的那样聪明,会产生“授予我荣誉是因为给出的评分过高,或是因为我交上好运了”的想法[2]

值得注意的是,不是你一个人在经历冒名顶替综合征。在某些情况下,它影响多达三分之二的人[3] ;如果下面这些特征让你觉得“这就是我”,那你可能也在经历“冒名顶替综合症”。

感觉别人对你的能力有夸大的看法

担心你的真正(短板)能力会被发现

将成功归因于外部因素的持续倾向[4],例如运气好

图片

冒名顶替综合征的影响



02

一方面,个体总觉得自己做的“远远不够”,因此也会变得非常努力。上进又为他人着想的状态,更有可能成为良好的合作伙伴[5],且更高水平的完美主义,或许(对失败或成功的恐惧)会使低估自己的能力成为进化上的策略[6]。另一方面,自我怀疑会阻碍人们,使个体表现不佳。并且这种自我怀疑、焦虑不安等负面情绪持续累积就会对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这样看来,它是一把“双刃剑”。

尽管冒名顶替综合症似乎会产生积极影响,但不意味着这种问题可以被忽视甚至值得我们去发展,相反地,我们可以寻求更加平衡、更加健康的方式来创造成功的机会

图片

什么会导致我们陷入自我怀疑?


03

可能导致冒名顶替综合症的因素很多,比如(高要求的家庭)与父母“虎式教育”有关,这种在学业方面的高期望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压力和焦虑;完美主义或不安全感等心理特征、社会不平等都是冒名顶替综合症的推定因素[6]

总体来说,“冒名顶替综合征”的症状包括成就的外部归因(把成功归功于外部因素)、自我怀疑感缺乏自信三个方面[7]但学者瓦莱丽·杨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对合格都怀有不合理的信念[8]。当个体在内心有一个“合格”(高得难以实现或者难以持续做到)的能力标准,当他们达不到时,就会因此产生自我怀疑。

在当今,任何人甚至是键盘侠,都可能添油加醋地想要证实我们对自己的恐惧——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克服冒名顶替综合征?

1聚焦于客观事实

“冒名顶替综合症”会让你怀疑自己。然而,这种怀疑往往是建立在情绪感知不一定是事实之上的,将你的感受与事实分开是对抗冒名顶替综合症的最有效策略。

大部分情况下,你周围大多数人对你肯定的评价都是较为客观的,不太可能“为了哄你开心而撒谎称赞你”,如果你仍对此持将信将疑的态度,那你可以尝试寻找事实论据来判断。

(2)要轻易下定义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闪光点,与其总是关注自己的缺点,不如多欣赏一下自己的长处,同时,要时常提醒自己“人无完人”,借用《冒名顶替综合征》中的话说:“完美主义是一种避免犯任何错误的过分要求。通常情况下,这种期待不会实现。”完美主义者对于有关自己能力欠缺的感觉只会越来越强烈。因此,总是将别人的长处与自己的短处对比是无法让我们正确、全面地认识自己。

(3)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你长期处在自我怀疑的困境,可以考虑向专业的心理医生寻求帮助,听取更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图片

结语

拥抱高光时刻,活得再理直气壮一点。

归根结底,请记住这一点:成功不是偶然,是有原因的。

你比你想象的要好。

你比你想象的更聪明。

嗯,这是我应得的

图片

参考文献:

[1]Kumar, Shamala and Carolyn M. Jagacinski. “Imposters have goals too: The imposter phenomenon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achievement goal theory.”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40 (2006): 147-157.

[2] Clance, P. R., & Imes, S. A. (1978). The imposter phenomenon in high achieving women: Dynamics and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 Psychotherapy: Theory, research & practice, 15(3), 241.

[3]Gravois, J. (2007). You're Not Fooling Anyon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54(11).

[4]University of Warwick.Impostor Syndrome[EB/OL].Impostor Syndrome (warwick.ac.uk), 2022-7.

[5]Tewfik, B. A. (2022). The impostor phenomenon revisited: exam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orkplace impostor thoughts and interpersonal effectiveness at work.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65(3), 988-1018.

[6]Chrousos GP, Mentis AA and Dardiotis E (2020) Focusing on the Neuro-Psycho-Biological and Evolutionary Underpinnings of the Imposter Syndrome. Front. Psychol. 11:1553.

[7]章馨允.Imposter Syndrome and Authority Level of Parents[J].留学,2018(17):70-71.

[8]Sakulku, J.; Alexander, J. (2011). "The Impostor Phenomen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Science. 6: 73–92. 

-END-


如有需要进行心理咨询的同学

欢迎与我们联系!

QQ:3334272996

电话:029-62779013

指导老师:高黎、屈展

编辑制作:杨颖

图片


全部评论
暂时无人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