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5月31日,“上海电机学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以95分24秒绕地球一圈的速度,飞驰在距离地球540公里、倾角为97.6度的晨昏轨道上,开始了电机人的环太空飞行之旅。

经过一周在轨测试,“上海电机学院一号卫星”与“极光星座”的孪生兄弟“复旦信息星”已完成卫星平台、激光通信载荷和红外遥感相机载荷的测试,各项遥测显示卫星能源充足、姿态控制精度和稳定度高、测控通信稳定,功能性能正常、状态良好。目前双星已建立试验轨道条件,将择机开展激光建链测试。

“上海电机学院一号卫星”携带学校的“校徽”和“校牌”,在浩瀚太空之中不断留下电机人的足迹,持续下传在轨拍摄的图像和视频,图像清晰完整、视频流畅,连续向蓝色星球发出来自外太空的“电机问候”!


近年来,上海电机学院
积极布局航空航天特色学科新赛道
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
服务产业上取得了积极进展
优化学科,强化航空航天特色布局
学校充分发挥地处自贸区上海临港新片区和闵行上海航天城核心主体区的优势,以区域经济发展主导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需求为导向,打造与区域产业深度融合的“高端装备制造与服务”学科体系。重点聚焦微纳卫星制造和天地一体化智能应用,深耕先进平台和卫星载荷等关键技术,同时围绕航空制造与再制造、航空材料、航电飞控、检验检测、适航认证、智能运维等航空产业中后端进行布局,推动优势学科的相互支撑、交叉融合,持续形成领域特色。


同频共振,打造高能级合作平台
学校以科教融汇、产教融合为导向,大力引进和组建航空航天研究团队。先后成立了航空研究院、微纳卫星智能研究院、激光量子探测研究中心等校内科研平台,并正在筹划成立航空飞控、适航认证与安全评估、智能感知与检测等领域的研究平台,不断加大航空航天特色学科专业领域的建设力度。

人才引领,构建聚才引智新格局
聚焦区域产业和学校发展方向,突出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等学科重点发展领域,学校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扎实做好“引才、育才、留才”全链条工作,坚持学科、平台、团队一体化建设,围绕重点方向搭建平台、引进人才、汇聚团队,目前已引进微纳卫星智能制造团队及相关航空航天人才,聘请多名行业知名专家担任航空产业学院、航空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推动学校航空航天事业发展不断向纵深迈进。

校企协同,共拓育人新模式
学校瞄准航空制造与运维、商业航天等先导产业,联合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东方航空技术有限公司、春秋航空公司等头部企业共同打造了航空产业学院,共同开展 “3+1” 订单班和特色专业申报。积极整合校内电气、机械、电子信息、材料等学科专业的技术研究优势,大力深化“交流、交叉、交会、交融”,规划并融入政府及行业的航天工业等领域核心技术体系,致力于深化航空航天领域的产业合作与科学探索。开设“飞行器制造工程”本科专业,大力培养在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领域从事飞行器设计、制造、运维等的卓越现场工程师,积极为行业发展贡献电机力量。




Dragon Boat Festival

“上海电机学院一号卫星”的成功研制及发射入轨,标志着学校在打造航空航天特色方面迈出了新的一大步。今后,学校将进一步加快航空航天特色学科的布局与发展,进一步加快并夯实全国示范应用技术大学的建设步伐。
文本来源:审核评估评建办公室
编辑: 潘帅豪
排版:邵喜阳
审核:高鑫
上海电机学院校易班工作站
发表于四川省
发表于江苏省
发表于上海市
发表于上海市
发表于上海市
发表于上海市
发表于上海市
发表于上海市
发表于上海市